踏梯村红色之旅——追寻湘西首名党员米世珍的足迹
作者:张小平
2025年7月,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4周年与反法西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一行数人从花垣县城出发,沿209国道向保靖县迁陵镇踏梯村前行,开启了一场追寻革命先烈米世珍足迹的红色之旅。
车子驶过狮子桥电站,跨越两县交界,经保靖县复兴镇后,转入一条3.6米宽的村道。道路蜿蜒穿梭于青山绿水间,三四十分钟车程后,双溶滩水电站的大坝映入眼帘,踏梯村已近在眼前。1992年初,这座水电站在此开工建设,如今已成为村子周边的一道独特景致。
踏梯村被花垣河(村域内称西乡河)半环绕着,河水由南向北汇入酉水,勾勒出村落灵动的轮廓。近年来,在州人民政府的帮扶下,村子焕发出新的生机:土家族特色的村部、人性化设计的码头、干净整洁的沿河大道,村道旁格桑花与万寿菊、枫杨在酷暑中傲然绽放。7月15日,介于小暑与大暑之间的热浪伴着蝉鸣,将我们送入这个充满故事的村落。
走近湘西首位共产党员米世珍
在踏梯村部,我们采访了村支书,并走访了革命烈士米世珍的后辈亲人,听他们讲述这位土家族英烈的生平。
米世珍于1900年出生在原保靖大妥乡踏梯村(现属迁陵镇),是湘西州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他的童年充满坎坷,3岁丧父,4岁母亲改嫁,靠亲友帮扶读完私塾和花垣县城的小学,后考入免费的"旅鄂湖南中学"。因勤奋好学、品行端正,他深得校长彭国钧等师长的关爱。1921年中学毕业后,米世珍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中国交通大学。
在交大求学期间,国家危难与爱国运动深深触动了米世珍,他开始钻研进步书籍与马列著作,并经同学介绍结识了李大钊。在这位革命先驱的熏陶下,他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积极投身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1922年冬,米世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在李大钊直接领导下担任北平地下党交通员,负责各大学党组织的秘密联络。他还与同学组织"中山学社",以研究三民主义为掩护,传播革命思想。
1926年秋,米世珍因共产党嫌疑被奉系军阀逮捕,在同乡会证明下获释。出狱后,他继续留在北平"永靖会馆"开展革命活动,半月后根据党组织安排转移至湖南长沙。
在长沙,米世珍以国民党员身份进入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指导委员会宣传部任干事,同时兼任省党部党校教官和《国民日报》副刊编辑。他利用这些公开身份,在党校讲授《人生哲学》《三民主义宣传大纲》等课程,在《国民日报》《呼声》《指导》等报刊发表文章,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与新三民主义,与假三民主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928年7月10日,他在《指导》杂志发表两万余字的《三民主义的科学基础》,以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周年。
1927年"马日事变"后,长沙笼罩在白色恐怖中,省委党校遭摧毁又复办,米世珍仍坚持在党校授课。他利用校内派系矛盾开展合法斗争,还与同志计划组织敢死队以武力对抗新军阀。同年8月21日,因被密告为"共党要人",米世珍与周圣工、李楚藩一同被湖南省清乡督办署逮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8月30日在长沙浏阳门外从容就义,年仅27岁。后经同乡好友集资收殓,安葬于湖南铁工厂后的山沟中。
红色土地上的今昔变迁
走访间隙,我们来到村部下方的码头。在这如诗如画的江畔,大家换上泳衣跃入水中,清凉的江水瞬间驱散了暑气与疲惫。朋友们在水中嬉戏,或悠然漂浮,享受着阳光与江水的轻抚。当午阳渐渐为江面镀上金边,我们才恋恋不舍地上岸。
回望双溶滩的波光粼粼,踏梯村的今昔变迁令人感慨。如今的村子,既有革命先烈精神的浸润,又有新时代发展的活力——土家族特色的村部、整洁的沿河大道、人性化的码头,无不彰显着乡村振兴的成果。这场红色之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今日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也让湘西首位共产党员米世珍的革命精神在心中愈发清晰。
离开踏梯村时,格桑花与万寿菊、枫杨仍在夏日里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与时代新篇。米世珍等先烈用生命践行的理想,正在他们深爱的土地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202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