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中国逐渐消亡的13种农村老手艺人,个个让人怀念,你见过几种?

儿时的印象里,那些曾经活跃的手艺人正慢慢淡出视野,他们的技艺也随之流逝,只留下一段段温馨的回忆。过去所说的“九佬十八匠”,如今差不多已难觅踪迹。每个时代都会孕育新的行业,同时也会让一些旧行业走向末路。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持续前进,许多传统的珍贵事物,最终都成了人们心中的念想……曾经备受青睐的13种手艺人,正渐渐消失,从事过这些行当的人也已老去,你又见过几种呢?

 

剃头匠

乡间游走的剃头匠让人怀念,如今只能叫理发师了,他们只懂美发,早已丢掉了剃头匠那套推拿按摩的本事。以前落枕了,从不去医院,而是直奔老式理发馆,要是正好有人在理发,还能插队,师傅上手一掰,问题就解决了。

 

木匠

还有专门打造农具的木匠,比如做“砍铧口”的。所谓砍铧口,就是用柏木这类耐水泡的木材加工犁铧,农民都叫它铧口。这活儿对技术要求极高,可现在几乎没人用老式铧口犁田了,这类木匠也就跟着消失了。

 

篾匠

篾匠师傅总让人惦记。小时候家里买上一大捆青竹,请来篾匠师傅在家编竹席。那会儿工钱很少,却要管师傅的吃喝。师傅把竹子劈开,取下青皮和皮下层,大概三毫米宽,刮得光溜溜的,编出带花纹的炕席,能用十几年。以前编的巴斗、簸箕、席子、鸡笼、粪箕都特别好,既环保又实用,后来被塑料制品冲击,竹篮子之类的就没人用了。

 

刻印师

一把刻刀在小小的方块上细细雕琢,蘸上红泥就成了艺术家的专属标识,这就是刻印,全靠刻印师傅精心制作!刻印这活儿讲究耐心和细心,手工刻字技艺是中华非遗传承,可如今都被机器取代,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木雕师

木工雕刻是门精湛的手艺!那些精致的雕刻特别好看,可我们这儿已经没有这样的雕刻师傅了。我以前有个同事擅长纸雕,婚庆用的大幅双喜龙凤图案,贴在客厅里特别漂亮,很多人结婚都找他做,可惜没留下照片。现在都用机器喷绘了,手工制作自然就没了市场,机器不仅快,图案还多,被取代也是必然,但我始终觉得,真心喜欢这门手艺的人还是可以把它传承下去。

 

纳鞋匠

很早以前,人们穿的鞋都是纳鞋匠做的。一双巧手纳出鞋底,鞋匠用的都是蜡绳,千锤百炼才能做好,鞋底甚至能成为定情信物,古代女子凭借这门手艺,一双好鞋就能定下终身。生产队时期,妇女们都会纳鞋底做鞋,农村孩子穿的鞋,都是妈妈一针一线缝出来的。那时候女孩出嫁前,必须跟着妈妈学会做鞋和其他针线活,不然会被人议论:这么大的姑娘了,连针线活都不会,以后嫁人了可怎么办。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妈妈做的千层底布鞋,我小时候穿过,如今成了最温暖的回忆。妈妈纳的千层底布鞋、棉鞋,很快就被塑料底取代了。我妈那时候是织土布的能手,我却啥也不会。小时候穿着妈妈做的鞋,特别舒服,每天都无忧无虑,过得很开心。如今这样的手艺人不多了,很多手艺都失传了。

 

锔匠

七十年代以前,老百姓家的瓮、盆、碗、缸这些家什摔出裂痕,就找会这手艺的人用一种特制的“针”修补,那会儿人们管这类手艺人叫“锢漏子”,这可是门古老的手艺。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补碗的难度最大!因为碗经常盛水,要做到滴水不漏,难度可想而知。锔锅锔碗我小时候见过,我姥爷就会这手艺,可随着经济发展,家庭对这门手艺的需求越来越少了。玉手镯断了还能锔好再包金包银,现在那些锔过的花盆等器皿,反倒成了工艺展品,更显文艺气息。可如今没人补碗了,坏了就扔,补碗匠也就没了踪迹。

 

锉刀磨剪子

《红灯记》里有磨刀人吆喝“磨剪子喽……”“戗菜刀……”,现在基本听不到这样的吆喝声了。以前锉刀磨剪子的师傅在街上一喊,父母就赶紧跑出门,生怕人家走了,等出去一看,排队的人已经老长了。磨剪子、磨菜刀别看不起眼,其实是门技术活!现在见不到磨刀匠了,但他们却是儿时记忆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锯匠

拉大锯时,要保持锯面平直,两人你来我往,倒不怎么费劲。我们当地有句俗语“蠢打石头慢拉锯”。

 

随着工业发展、经济繁荣、生活水平提高,家具都买现成的,很少用手工制作了,锯匠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些大锯也很少见了。当年的锯匠确实很吃香,如今却丢了“铁饭碗”,有手艺没处使,成了“英雄”无用武之地。

铁匠

我是北大荒人,那时候每个连队都有个铁匠间,我小时候还跟着打过机器配件,老师傅拿小铁锤“当当当”地敲,我就抡着大锤“匡匡匡”地狠砸。昔日的铁匠手艺高超,走村串户时炉火熊熊,打制锄耙、斧头、菜刀,师傅用小锤指挥,徒弟抡大锤使劲敲。如今铁匠寥寥无几,很难找到了,他们的手艺已经被机械设备取代了。

 

补锅

那时候我们这儿的补锅匠都来自山西,本地没有。现在补锅匠很少见了,以前的人很聪明,很多破损的物件都能修好再用。补锅时,不管是铁锅还是搪瓷碗盆,只要有小洞或裂缝,补锅匠都能修好。补锅分热补和冷补,冷补是用白铁皮做的、像大订书钉一样带两个口的东西补上,之后还要用黄泥巴在四周糊一下,防止漏水。

小时候补锅匠进村,带着圆铁桶、手拉风箱等工具,把铁桶里的小铁块烧成铁水就开始补锅。

 

补锅匠走后,村里的小男孩就都跑去捡那些黄豆大小的小铁弹子,还把它们当宝贝收藏起来。

 

铜匠

现在很少用铜做东西了,铜匠也几乎见不到了。记得小时候奶奶用的很多东西都是铜制品,铜盘、铜锁、铜钥匙、铜镜、铜剪刀等等,后来时代更新,这些东西也不知去向了。越想越佩服那时候人的手艺,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这种传统铜匠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钉秤匠

制秤的工艺讲究“公道自在人心”,一丝一毫都不能出错。早年用的是市斤秤,后来有了公斤秤,要是谁家有一斤十六两的秤,那才叫古老。我家以前有一杆,小时候还用过,就是看不懂上面的斤两。前几年家里还有这样一杆秤,后来送给年老的亲戚了,他用惯了,觉得很好用。老式杆秤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热门评论
  • 朝花夕拾 LV18 太上皇
    2楼
    这些老物件和老艺人都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8-5 11:47 · 四川
    回复
打开掌上湘西APP,与楼主互动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掌上湘西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