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放映员,是个“肥差”?姑娘们都抢着嫁?
在那个缺乏电视等娱乐设备的年代,每次放映电影时,现场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当时公社的放映员可是十足的“红人”,能拥有这份工作,他们到各村放映时不仅能免费吃喝,还能领到工资。要是婚前就从事这份工作,上门说亲的姑娘能把门槛踏破,择偶时完全可以随心所欲。改革开放后,这份工作渐渐消失了。我确实很羡慕放映员,至少他们能吃香喝辣,不用干重体力活,小时候就对这份职业充满向往。他们吃的是公家饭,到村里放映的晚上总能享用一顿美餐。在农村还以玉米面为主食的年代,村干部和放映员的晚饭却有酒有菜有肉。每个村子还会抢着邀请他们去放映。
上级下达通知并布置任务后,公社积极响应,于是各个大队开始轮流放映露天电影。当时的放映员在各公社都是有名的人物,那个年代不少老电影放映员文化水平高,既会写又会画,深受群众敬重。他们的工资是三十八元,福利也很丰厚:自行车、手套、工作服、棉大衣、电筒电池、雨衣,每晚还有二角钱的夜班费,每天都能喝到公家的酒。到各个大队去,都能受到热情款待,几乎是有求必应。放映活动对社员们来说,就像盛大的节日一样。我们那里对放映员都是车接车送,用马车拉着放映机和胶片等物品,有时停电时间长,还会拉来小型汽油发电机,但通常情况下舍不得使用。我小时候真切感受过,这确实算得上一份美差。我叔叔是乡里的放映员,每次来我们大队放电影,先到大队部简陋的食堂吃饭时,总会带上我。桌上有两个菜,炖猪肉和炒鸡蛋,在那个年代,这就是大餐了,我们都吃得饱到嗓子眼。
那时候,电影是农村唯一的娱乐方式。哪个村子要放电影,早早地就有很多小孩在电影幕布前占好位置。天一擦黑,附近村庄的村民就会陆续赶来,场面比赶大集还热闹。人多的时候,还会有专门维持秩序的人,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不过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放映员也有辛苦的一面,他们经常熬夜,风雨无阻地奔波。机器正常运转时还好,可要是在放映途中出了故障,尤其是夏天,修理时会忙得满头大汗。由于职业原因,他们大多患有肝病、胃病。
那个年代,放映员的主要优势是可以到处吃饭,到了哪个大队,都会有人安排好食宿,不用干农活,白天还能去城里取电影片,当然各地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七十年代,我们大队(现在叫村)大约每隔二十多天会放映一场电影,场地设在学校操场。当天上午,大队领导会指派两位社员(也就是农民)去前一天放电影的大队,把电影机、银幕等设备挑或抬回来,放在大队部或学校备用。傍晚时分,还是这两位社员把两根木头竖起来,挂上银幕。当时是集体经济,这两位社员的劳动有报酬,但不是现金,而是记“工分”,年底再结算。晚饭前,放映员(一般是两位)骑着自行车来到大队,先去吃晚饭。晚饭通常安排在大队干部家,或是大队领导指定的小队(现在叫组)队长家,也可能是指定的群众家。不管在谁家吃,大队都会补贴钱,所以伙食都很不错。
电影放完后,两位社员会协助放映员收拾设备,比如拆卸银幕、折叠银幕等,然后把这些物品放到大队部或学校办公室,第二天由下一个大队派社员来取。如果离家近且路况好,放映员收拾好设备后就骑车回家休息,第二天下午四点左右再去下一个大队放电影。要是路太远、路况不好,或者突然下雨,放映员就会在大队或小队干部、社员家中住一晚,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再回家休息。
那时候农村的放映机都是16毫米的,8毫米的质量很差。我小时候看到大人们坐在放映机旁边,都争着给放映员递烟,还不停地打听片子什么时候到。以前农村好像都是好几个村子同时放电影,片子在各村之间流转。当时听说晚上有电影,放学回家吃点中午的剩饭,天还没黑就扛着板凳去了,因为去得早能在机器跟前看。最让人担心的是晚上发电机坏了,电影会看一阵停一阵。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走路去十几公里外的一个公社看《卖花姑娘》,突然下起暴雨,到处都是山洪,河里涨了洪水,差点没能回家。小时候经常看的电影有《上甘岭》《解放石家庄》《一双绣花鞋》《峨眉飞盗》《狼迹》《杜十娘》《少林寺》《断喉剑》《地道战》等等,实在太多了。还记得小时候邻村放电影,我吃完晚饭就去了,可到了放电影的场地却停电了,大家都在等着,我在场地边的草堆上睡着了,等一觉醒来,电影早就放完了,人也都走光了。
记得小时候听说邻村有电影,我早早吃了晚饭,和六七个同伴一起去了。大家都说晚上放的电影是《红日》,结果到了邻村,碰到几个往回走的人,说回去吧,根本没有电影,还《红日》呢,今天晚上算是白跑一趟了。
只记得有一次,村里组织看电影,结果晚上还没开始放映就说机器坏了,放不了。当时那种失落的感觉,就像天塌了一样。各地的情况不同,一般来说放映员都是职工身份,最后搞管理的(比如各级电影公司的人员)是事业编制,九十年代初又改成了企业编制。1998年以后,录像、歌舞对电影的冲击很大,电影开始走下坡路,高光时代结束,很多人都发不出工资了。
那时候农村的娱乐生活很匮乏,能看一场露天电影就是极大的享受。如果知道哪里晚上放电影,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像打了鸡血一样,走五六里路也浑身是劲。当时看电影的人多到用人山人海来形容都不为过,特别是放映《渡江侦察记》《海市蜃楼》《南拳王》《少林豪侠传》《无敌鸳鸯腿》等片子的时候,连银幕后面都站满了人。记得小时候听说邻村有电影,我早早吃了晚饭,和六七个同伴一起去了。大家都说晚上放的电影是《红日》,结果到了邻村,碰到几个往回走的人,说回去吧,根本没有电影,还《红日》呢,今天晚上算是白跑一趟了,那段岁月真是让人难忘。
小时候为了看一场电影,曾奔波近十里夜路到附近的村庄。那时候电影是农村唯一的娱乐,哪个村来了电影,早早地就有很多小孩子在电影幕前占地方,天一擦黑,附近村庄的村民就陆陆续续地过来了,比赶大集还热闹,人多的时候,会有专门维持秩序的人,防止发生挤压事故。